|
|
詢價取代競價人民幣行情發(fā)布更具代表性
今年1月4日,央行在即期外匯市場既有的競價交易機制的基礎上,又引入了詢價交易機制,并同時啟動了做市商制度。目前,即期外匯市場同時實行競價和詢價兩種交易機制,市場成員可自行選擇交易方式參與成交。
一股份制銀行外匯交易員表示,自今年初推出詢價交易機制以來,詢價交易的活躍度和交易量均大大超過了競價交易。而參與的交易主體越多,交易量越大,成交價格越能反映市場的供求態(tài)勢。因此,可以認為目前詢價系統(tǒng)的價格要比競價系統(tǒng)的價格更能具有代表性。
所謂“詢價交易”,是由交易雙方自行商定交易的幣種、金額和匯率等要素,并將交易結果錄入系統(tǒng)。而“競價交易”,則由交易系統(tǒng)對買入報價和賣出報價分別排序,按照價格優(yōu)先、時間優(yōu)先的原則撮合成交,而交易雙方并不接觸。
詢價交易方式賦予了交易雙方協(xié)商的空間,因而更能發(fā)揮交易主體的主動性,體現(xiàn)其自身的需求,因而與競價交易相比顯得更加靈活。此外,由于目前外匯交易中心對詢價交易征收的費用要低于競價交易,客觀上也使詢價交易分流了部分競價交易的市場。
但分析人士也指出,除了市場供求外,參與詢價交易的主體會考慮很多其他的因素,這就使得詢價系統(tǒng)生成的價格會比競價系統(tǒng)生成的價格波動更加頻繁,波幅也會比較大。比如,為了與對方建立長期合作關系,可能在報價上給予對方優(yōu)惠等。
自做市商制度和即期詢價機制啟動以來,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波幅比之前有明顯擴大,每天的波動幅度達到10~20個基點。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