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重返“6.7時代”
時隔近7個月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重返“6.7時代”。6月5日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上升135基點至6.7935,連續(xù)4個交易日上升,并刷新去年11月10日以來新高。分析人士指出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調整、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收緊、人民幣對美元存在“補漲需求”是近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觸發(fā)因素。從更深層次的邏輯來看,美元指數持續(xù)疲弱、中美利差有所擴大、中國國際收支結構改善是人民幣匯率走強的核心因素。
人民幣匯率維持強勢
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(xù)上漲的同時,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保持強勢。6月5日,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偏強震蕩,盤中突破6.80關口至6.7971,收價報6.8014,較上一交易日上漲148基點。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周急速拉升,連破數個關口,6月以來雖有所回落,但仍持穩(wěn)于6.78一線。
由此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、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距全面回歸“6.7時代”似乎僅有一步之遙。其回歸之路以“加速上漲”為主基調,出乎不少市場人士的意料。
此前,因市場對美聯儲6月加息預期升溫,并且基于美元下跌風險已較充分釋放的判斷,不少市場觀點認為,人民幣可能在橫盤數月后震蕩下行。但從實際表現來看,5月25日以來,離岸人民幣匯率率先掀起這一波升值,超出市場預期。
內外因素共促升值
業(yè)內人士認為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調整、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收緊、人民幣對美元存在“補漲需求”等因素疊加,觸發(fā)了這一波人民幣匯率升值。進一步看,美元持續(xù)疲弱且上行遇阻、中美利差擴大、中國國際收支結構改善等因素是人民幣匯率走強的核心因素。
從“補漲需求”看,從2017年4月7日美元指數創(chuàng)階段高點101.16后,截至5月31日,美元指數貶值幅度約4.1%,但4月10日至5月24日期間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幾乎沒有升值。進一步看,美元指數今年以來累計跌幅超過5%,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、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均不到2%,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也不到3%。
從更深層的邏輯來看,國內外因素今年以來均發(fā)生較積極的變化,這是近期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核心原因。特朗普政府的表現低于預期,美國經濟和通脹前景預期轉弱,令美聯儲加息路徑面臨一定的向下風險,美債收益率、美元指數高位回落,人民幣外部壓力弱化。同時,中國國際收支結構持續(xù)改善,交易層面對匯率的壓力顯著減弱;中美利差有所擴大,對匯率市場情緒形成帶動。
|
|
|
|
|